SPUTNIK

双人行(八)



(八)转变

能在这样一个强势的团队里占有一席之地,好歹自己也是竞争出来的,也应该有这种自信。一年多的低迷期过去了,马龙重新定位了自己,心里比以前更有数。压力成为动力,他一如既往地刻苦训练,同时与教练以及队友也有了更多的交流,性格也比从前开朗了,面对媒体虽然还是紧张,却不像从前那样手足无措。

与此同时,马龙大赛的战绩也有了显著的提升。比赛打得比以前还稳,但到了该狠的时候,也一点不会手软。秦指导和刘指导看到马龙的改变,内心十分欣慰。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马龙3-0击败俄罗斯名将萨姆索诺夫,克服了此前一直困扰自己的心态问题,让去年被萨姆索诺夫逆转的历史从此翻篇。

2010年也是张继科上升显著的一年。从世乒赛、亚洲杯到之后的科威特公开赛,都取得了良好的战绩。

如果说马龙是迷途知返,那张继科则是彻底的爆发。年初的时候,张继科的世界排名以惊人的速度上升着,来到历史新高的世界第二,仅次于当时的王皓。

紧接着的2011年,张继科接连赢下世乒赛和世界杯,并且也坐稳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一席名额。9月,马龙收获亚洲杯冠军,成为该赛事历史上唯一的三连冠。从8月苏州公开赛到2012年1月底的斯洛文尼亚公开赛,连续224天45场不败的记录乒联历史上至今无人打破。直到斯洛文尼亚公开赛负于张继科,马龙的连胜之旅才告一段落。自此两人似乎开始了一个漫长的约定,要么不输,要么输也输在对方手下。新闻媒体纷纷以大篇幅报道,说中国国乒队新一代的双子星俨然已经产生;当然也有煽风点火、添油加醋的声音,说两人因为竞争关系越来越明显,私下已经不和。马龙和张继科当然知道媒体说的都不是事实,一开始也都一笑而过,两个人该训练就训练,训练完照样一块儿吃饭。但时间长了,队里的气氛有时候会很奇怪。队友们开始问他们对和对方比赛的看法,甚至有平时和他们不是太熟又不巧被新闻报道影响的老队员好心做他们的心理工作。到最后,甚至每个月总结开会的时候领队都要适当地一提,要他们保持平常心态,保持凝聚力。

但话说回来,谁不想赢呢。想到夜不能眠、想到心潮澎湃都是常事。如今一个足够强大的对手成长起来是可以预料的事,在中国国乒这样一个普遍强势的队伍里,场下队友、场上对手也并非不寻常。但是还是会尴尬,一开始的时候到了大赛的决赛赛场,无论是马龙也好、张继科也好都无法适应,在一个没有教练在旁提点,只有他们二人的赛场,无论多么正式,都很难保持百分之百的专注认真,时常会尴尬,有时甚至会因为了解对方的伤病反而下不去手。两人对打,输赢分布并不平均。马龙胜得多,胜得更不易;张继科胜得少,胜得相对轻松。不过这和两人打法有关,倒不是谁故意让着谁。

斯洛文尼亚公开赛决赛开打的前一天晚上,马龙看张继科的技术录像看到凌晨12:30。不是不熟悉他的打法,只是不曾把他放在对手的角色里细心考虑过或规划过战术。马龙深知什么样的技术可以帮助自己取胜,但又不敢确定。可笑的是这种不确定恰恰来自对对手的过分熟悉。张继科何尝不怀有相同的想法,但他没有研究那个人的技术录像,没必要,反正赢了开心,输了也不算太难过,太难将自己和那个人至于一种剑拔弩张的气氛里,求胜心固然很强,但又觉得像是蒙了层灰,无论如何都有点意兴阑珊。第二天马龙3-4惜败张继科,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从过往战绩来看马龙占上风,但从两人实力上看,谁赢都实属正常。

在斯洛文尼亚的那天晚上,马龙拖着张继科出去看那些古堡和城墙。张继科笑着说,黑黢黢的有什么好看,马龙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儿地往前走。张继科不信这个人是为了输给自己而闹别扭,不过太长时间的沉默却让他也不很确定了。他过去揽那个人的肩膀,正对着那个人的眼睛说话。马龙说自己不是难过,真的不难过,只是觉得有那么一点儿奇怪。“继科儿,我这几天有一种预感,我们都会站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次你会站的比我更高。”“行,你说会,那就会,咱哥俩儿一道等着。”月光掠过河面,映在两人的眼里,一个心事重重,一个面儿上漫不经心,实则小心翼翼。成功的早晚确实不能影响两人这么多年的友谊,但足以搅乱两人习以为常的节奏。单打的竞争是残酷的,于国家而言是分布在上下半区的双保险、是为国争光;于己而言是实现梦想、功成名就的每一次机会;于这对最好的兄弟而言是什么,两人都不甚清楚,从前未曾细想,如今却不得不想了。我对于你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这个问题虽有些矫情,但是时候明了了。因为,这很重要。


评论(8)

热度(38)